中國參觀團乘員葛文墉試飛員與法方戰斗機飛行員的合影
上世紀80年代,中法之間的軍事交流十分熱絡,法國提出可以向中國出口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三代輕型戰斗機——“幻影”2000B,我軍戰斗機試飛員和飛行員,還專門赴法國南部馬賽附近的依斯特爾試飛基地多次試飛“幻影”2000B。
雖然這項交易最終 因為雙方在價格上存在較大分歧而無疾而終,但中法在這個時段卻簽署了十多項軍事合作協議。
包括我們熟知的直-9直升機、直-8直升機、100毫米速射艦炮、米蘭反坦克導彈技術、7管30毫米速射炮技術、核潛艇用大型聲納系統、艦艇導航定位系統、艦艇用聲納設備、艦艇指揮控制系統、阿赫耶2C渦軸發動機、機載電子設備、航空材料及加工儀器、檢驗檢測儀器和某型發動機核心機等等。
可以說,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從法國幾乎搬走了半個國防工業,即便是90年代以來,以美國和北約國家為首的西方對中國展開極為嚴厲的武器和防務技術禁運,法國仍然堅持暗地里向中國出口先進武器技術。
法國這個國家為什么如此與中國交好呢?
中國大亞灣核電站
事實上, 法國是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這體現了法國獨立于美國、北約的自主外交政策。
獨特立行,不但體現到了法國的外交戰略上,還融進了法國的軍品出口之中。法國是西方國家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也是最早與中國進行核能技術交流的國家。
中國內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 大亞灣核電站是引進法國技術而建成的,當時,核能技術是十分敏感的尖端技術,西方國家并不愿意向中國透漏半點風聲,更何況整體技術輸出這樣的大動作。
法國當然也得到了甜頭,據外國媒體稱,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而氫彈卻搶在了法國前面,成為世界第四。
而且更讓法國沒面子的是, 1967年,中國成功試驗的氫彈是顆實用化的核航彈,而法國1968年試驗的是不實用的氫彈試驗裝置。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鑒于這個實驗裝置的體積原因,別說是法軍的幻影IV轟炸機了,就是美軍的B-52戰略轟炸機也搭載不了這么大個家伙, 中國不僅搶在法國前面首先搞成了氫彈,還一次性搞定了實用化和小型化。
“當年中國爆炸第一顆氫彈的消息傳到法國后,法國科學界和政界都感到十分驚詫。 當時的戴高樂總統為此大發雷霆,他把原子能總署的官員和主要科學家叫到他的辦公室,拍著桌子質問為什么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了。在場的人都無言以對,因為誰也解釋不出中國這么快研制出氫彈的原因。”
自己做不了,那就好好學。據外國媒體稱,經過談判,中國將部分氫彈小型化技術輸出給法國,法國則將大量先進技術作為交換給了中國。
軍事專家雷澤先生告訴鷹眼軍事記者,實際上,90年代中后期,西方開始對中國進行嚴厲解禁,但 所謂的禁運在此時隨著中國實力的日漸強大,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層窗戶紙。
歐洲國家和中國進行半公開的軍事合作和軍民兩用技術交流已經成為眾人皆知的秘密,這其中法國扮演了集散地的角色, 正是法國、以色列、英國、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存在,讓日本和美國在技術上遏制中國的企圖徹底破產。
比核武器重要百倍 中國一直不公開這套殺手锏技術
圖片為中國“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潘建偉院士,作為中國最年輕的院士、潘建偉在27歲時科研成果就入選“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式他毅然選擇回國組建自己的實驗室,幫助中國在量子通信的前沿科技領域處于世界領先。2015年12月11日,歐洲物理學會網站《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這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名列榜首,被評為年度人類物理學史上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為什么中國這項研究成果會被一向傲慢的西方物理學經典雜志,評為2015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呢?為什么西方國家對中國在光量子通訊上的成就心服口服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的超級黑科技——軍用光量子通訊技術。據了解,所謂光量子通信,就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傳統通信技術較光量子通信相比,其安全性和高效性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軍用光量子通信絕不會“泄密”,其一體現在量子加密的密鑰是隨機的,即使被竊取者截獲,也無法得到正確的密鑰,因此無法破解信息,因此光量子通訊技術被認為是人類科技發展史上又一個革命性技術。
眾所周知, 軍事通信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我軍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打贏信息化戰爭,首先就要提高軍事通信能力。目前,軍事通信有衛星通信、視頻通信等等,現代武器系統一般都要通過三軍數據鏈和衛星通訊系統,來實現連接,然而在所有的軍事通信技術中,顯然安全是軍事通信的第一要求。而量子通信可以做到絕對安全,光量子通信既沒有電磁輻射, 也沒有強光輻射, 敵方難以截獲和破壞我方密碼,美國媒體曾曝光中國已經開始在潛艇水下激光通訊技術中,進行光量子保密通訊試驗,已經領先美國。
據軍事專家雷澤先生介紹,光量子通信在國防和軍事應用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廣闊前景,可以利用量子隱形傳輸以及超高通信速率和信息高效率等特點,建立滿足軍事特殊需求的超光速軍事信息網絡。美國媒體認為,“也許沒有多少人會認為中國軍力可能將在未來10至20年內超越美國,但是軍事力量的競賽是動態的,特別是依賴于新技術的發展競爭,如果解放軍將光量子通訊技術大面積推廣并實戰化,美國的優勢就會大幅縮小”。
15年前,中國在光量子通訊技術領域還在世界上默默無聞,但15年后,中國在所有與光量子通訊技術相關的科學研究領域都位居世界前列,據了解,目前,中國科學家在量子物理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引領國際的重大前沿突破,量子通信更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尖端技術。2016年,中國還將發射人類首顆量子通訊試驗衛星,這意味著,中國將先于歐美擁有量子通信覆蓋全球的能力。其背后的軍事和戰略意義有多重大,大家可想而知。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為何牛逼?一用途讓白宮嚇傻
近日,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發表文章稱,目前全世界共有四種投入運行的導航衛星系統,分別是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中國北斗以及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這也是聯合國目前已經確定的四大衛星導航供應商,中國作為后起之秀,這方面不僅走在了歐洲前面,而且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國家,甚至將成為其他國家最信賴的導航衛星。
目前,中國北斗導航衛星已經實現在亞太地區展開運行服務,作為中國獨立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導航衛星系統,中國的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技術先進、開放兼容、穩定可靠,且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從而最大限度的促進中國衛星導航產業鏈的形成,通過完善的北斗導航衛星實際應用、產業支撐、體系保障等,讓北斗衛星成為服務中國和世界的新型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的特點
作為中國獨立打造的新一代導航衛星系統,北斗不僅擁有和其他導航衛星系統一樣的基本性能,而且還具有自己眾多獨特的優勢,首先是北斗導航衛星不僅具有快速、精準的導航能力,還具有短信息發送能力,這使得北斗在功能上更加強大;其次,北斗導航衛星兼容性非常強,其終端系統不僅能接收北斗自己的導航衛星信息,還具有接收其他衛星導航信息的能力。
除了這些特有的優勢之外,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的使用不帶有任何附加條件,不會因為某些原因強行改變、或者掐斷使用北斗導航衛星國家的信號,這就讓使用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的國家,在民用市場和國防領域擁有極強自主選擇權和高安全性,目前,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北斗在亞太地區的服務運行,到2020年左右,中國將實現北斗的全球導航能力。
美國為何對北斗導航衛星表示擔憂?
諸葛小徹(微信ID:zhugexiaoche)認為,中國北斗導航衛星作為美國GPS的直接競爭對手,自然是美國極力打壓的對象,不過除了商業上的擔憂之外,美國更擔心中國北斗的軍事用途,因為衛星導航系統最大的用途之一就是為武器系統提供精確制導能力,包括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火箭炮、精確制導炸彈等在內的眾多攻擊武器,都可以應用北斗導航微系統,因此,中國所有的精確制導武器都是北斗衛星服務的對象。
除此之外,最讓白宮官員寢食難安的是,中國北斗衛星或將為古巴、伊朗、委內瑞拉等國提供精確制導服務,諸葛小徹(微信ID:zhugexiaoche)認為,作為美國當前極力制裁、打壓的邪惡國家,一旦這些國家將北斗導航衛星應用到其導彈或者火箭炮系統上,將大大加強其對抗美國的軍事實力,因此,中國北斗導航衛星僅依靠這些優勢,便可快速占據國際市場的重要地位,這也是美國為何極力阻礙中國發展北斗導航衛星的重要原因所在。
北斗衛星搶先一步發射 歐盟后悔沒和中國合作
今年我國已經多次成功發射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統,特別是最近的9月30日發射的第四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更是 標志著我國建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正式拉開序幕,也就在近日歐洲也發射了其伽利略導航衛星的第8和第9顆衛星系統,看起來這兩家相安無事,但實際上,中國北斗和歐洲的伽利略衛星之間可是有一段激烈的恩怨情仇,而且還發生了一次讓歐洲尷尬之極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直以來,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在民用導航領域獨步天下,即便同時代有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與之競爭,但“格洛納斯”年久失修,導航衛星殘缺不全,早已淡出國際市場,根本不具備與GPS一比高下的能力。歐盟在2003年發起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 被認為是結束美國“獨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戰。此時,中國宣布和歐洲聯合發展“ 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一方面出錢學技術,2004年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巨額資金,第一筆7000萬歐元的款項很快就打到歐方賬戶上。 另一方面也是參與國家合作的好機會,本來中方對這件事情抱有很大期望。
但好景不長,中國不但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的障礙所阻擋,中方實際上一無所得,反而要擔負巨額資金投入,這樣的“結局”令中方十分不滿。由于實質參與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受挫, 中國決定“單干”。最后中國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并搶先發射了自己的首顆區域導航定位衛星系統,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中 國已經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這一頻率正好是歐洲“伽利略”系統準備用于“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這下歐洲人傻眼了,怎么辦?頻率被搶等于衛星還沒發射就沒了位置。
大家都知道, 衛星所處的太空空間,處于各國領空之外,衛星頻率軌道資源屬于全人類共有。各國若想合法利用這些資源,必須依照國際法和《無線電規則》規依法使用,然而,地球軌道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在我國所處的亞太地區上空,東經30度到東經172度的黃金軌道范圍內,目前總共有194顆靜止軌道衛星,被25個國家、72個操作者所擁有。其中美國42顆,中國35顆,日本24顆。
而在亞太地區上空,在東經110度軌道位置上甚至有6顆衛星共軌運行,靜止衛星軌道位置已幾乎被全部占滿。同時,隨著衛星業務需求的增長,常規C和Ku頻段資源已幾乎瓜分殆盡,在衛星技術成熟的L、S、擴展C、擴展Ku、以及Ka頻段的使用也已逐漸接近飽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當然要搶占頻道資源 ,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衛星軌道和頻率爭奪的問題。
實際上,中歐就導航衛星放射頻率“重疊”問題展開了多輪談判。歐方官員以頻率是從美國人手里花“血本”獲得,而且歐洲人的“伽利略”系統早已按此頻率進行技術設計現已無法修改為由,力壓中國“北斗”系統“搬遷”到其他頻道上。
中方則依據國際上通行的衛星發射頻率原則——“誰先用誰先得”的“所有權取得”,對自己的權益寸步不讓,對歐方的要求據理力爭。當時,“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已陷入困境,不僅經費難以為繼,連頻率也被“北斗二代”優先占用。最終,歐洲人只能選擇妥協,承認中國占用頻率。今年3月,中歐終于達成最終協議,妥善解決了頻率問題。
振奮!中國將發射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
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及火箭運往酒泉
據媒體報道,作為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丁,11月14日在上海裝載完畢,當晚搭乘專列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由中國科學院研制,將于12月中旬發射升空。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承研的衛星系統和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承研的運載火箭系統,順利通過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星箭出廠審定,這標志著衛星系統和運載火箭系統已全面具備執行發射任務的條件。本次發射將是長征二號丁火箭執行的第26次飛行任務。
據介紹,目前,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程的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支撐和科學應用六大系統各項準備工作均按計劃節點進行,具備進場執行任務的條件。
暗物質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批準立項的四顆科學衛星之一
暗物質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批準立項的四顆科學衛星之一,它能夠通過高空間分辨、寬能譜段觀測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同時將在宇宙射線起源和伽馬射線天文學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是迄今為止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探測器,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
這顆暗物質探測衛星的尺寸只有1.5(米)乘以1.5(米)乘以1.2米,可以說,它的體積比一張辦公桌大不了多少。但是這顆衛星體積雖小,功能卻非常強大。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程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李華旺
據專家介紹,在衛星結構方面,暗物質衛星首次嘗試了“科學探測載荷一體化”設計,衛星有效載荷質量1410公斤,整星質量1850公斤,載荷平臺比達到了3.2:1。探測器位于衛星中心,衛星的服務艙和一些單機設備均分布在載荷的周圍,專家通過精巧的設計,減小了衛星體積,降低了重量,大幅節省了發射成本。
據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工程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李華旺此前介紹,這顆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承載著目前國際科研最前沿領域“暗物質探測”的重任,因此在設計建造之初,中國科學院就為這顆衛星定下了高標準,而實際出廠檢測結果顯示,這顆衛星的各項探測能力的確不負眾望。
通過對采集來的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將尋找和研究存在于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
專家稱,衛星在電子探測方面,探測器在軌觀測6個月,可以觀測到約10000個高于300GeV的電子,是歐洲PAMELA項目的50倍,而在伽馬射線觀測和宇宙射線重核探測等方面,其靈敏度和探測能力均遠高于國外同類探測器。
李華旺總設計師稱,未來這顆暗物質探測衛星升空后將在軌運行至少三年時間,它將主要擔任幾個方面的任務,包括探測空間高能粒子的入射方向,分辨高能粒子的種類,及測量高能粒子的能量。通過對采集來的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將尋找和研究存在于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
中國調整進攻力量 配40顆衛星4千枚導彈
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周刊》11月6日一期(提前出版)發表題為《中國微調進攻性打擊力量》的文章,作者為費學禮,編譯如下:
20世紀70年代,蘇聯戰略家認識到,將精準的常規武器與先進的信息、偵察和指揮系統結合在一起,能夠取得近似于低當量核武器的毀滅性效果。蘇聯將師級戰術信息系統與火箭炮的結合體稱為“偵察-火力綜合系統”,而戰區級信息與導彈/空中打擊系統的結合體稱為“偵察-打擊綜合系統”。
美國在巴爾干半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中將上述兩個理念全都付諸了行動,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則予以密切關注,并在20世紀初打造了自己的首個偵察-火力/打擊綜合系統。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從更適合中短程攻擊行動的第一代偵察-火力/打擊綜合系統,向擁有更加精良的多級偵察和信息系統并能夠實施中遠程打擊行動的第二代系統轉變。
過去十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部署了令人生畏的C4ISR網絡并不斷改進。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使用30顆軍用和民用光學偵察衛星、5顆雷達衛星和 5顆電子情報衛星“三星星座系統”。今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射了擁有0.72米影像分辨率的“吉林一號”衛星和兩顆擁有1.12米視頻分辨率的“靈巧”衛星。中國還有望擁有更高視頻分辨率的衛星,而且據中國科學家說,它們可能在這個10年的晚些時候得到首批光學/激光通信中繼衛星的支持。
在傳輸數據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使用20顆軍用和民用衛星。到2020年,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該能夠覆蓋全球。過去15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發展數字指揮系統以滿足全國、戰區和作戰級別的指揮控制需求。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短程彈道導彈數量可能急劇增加。第二炮兵部隊擁有1200枚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ASIC)研制的350公里射程的東風 -11A導彈,以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研制的600公里射程的東風-15導彈。但這種一個發射器配一枚導彈的系統可能會被一個發射器配5至8 枚導彈的系統所取代。
比如,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M-20導彈系統就同時配備了一枚射程超過300公里的短程彈道導彈和4枚射程為300公里的A300火箭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推出了一種類似系統,將300公里以上射程的BP-12A導彈與多達4枚200公里射程的神鷹-400火箭彈搭配在一起。
2010年,五角大樓公布的此類數據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250個短程彈道導彈發射器,每個發射器配5枚導彈再加上兩輪重新裝填的導彈,就能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短程彈道導彈數量增加至3750枚。
二炮的戰區導彈數量和射程都在擴增。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制的800至1000公里射程的東風-16導彈于2012年開始服役。射程超過 2000公里的東風-21導彈有東風-21C終端制導導彈和1500公里射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兩種版本。在今年9月3日的閱兵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還展示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東風-26導彈,估計射程為4000公里。閱兵期間的報道稱,東風-26還有一種反艦彈道導彈版本。二炮還擁有超過400枚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東風-10陸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LACM),射程為1500至2000公里。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新型轟-6K型轟炸機和較早的轟-6M型轟炸機配備了某種版本的東風-10對陸攻擊巡航導彈。轟-6K型轟炸機能夠攜帶6 枚對陸攻擊巡航導彈以及數量更多的精確制導彈藥(PGM)。這些精確制導彈藥也能用于目前正在研制的攻擊戰斗機,比如西安的殲轟-7A、成都的殲-10和沈陽的殲-16雙座戰斗機。
中國突然啟用雪藏多年的核導彈
《紐約時報》網站近日發表題為《中國讓一些導彈更具威力》的文章稱,在維持最低限度核力量幾十年以后,中國正重新設計建造它的很多遠程彈道導彈,以使其攜帶多枚彈頭。聯邦官員和政策分析人士稱,此舉的目的似乎是讓準備在太平洋部署更強大導彈防御系統的美國三思而行。
令中國的這個決定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彈頭小型化和在一枚導彈上安裝三枚以上彈頭,是中國幾十年前就已經掌握了的技術。中國的歷屆領導人刻意讓這一技術閑置,他們不想卷入冷戰時期美蘇核競爭那種軍備競賽。
核導彈裝上多彈頭
文章稱,然而現在,中國似乎改弦易轍,與此同時,它在南中國海島嶼上修建軍用機場,首次派潛艇駛經波斯灣,并構建強大的網絡武器庫。
這其中很多舉措讓美國官員大吃一驚,證明了奧巴馬政府在與中國打交道時面臨的挑戰。
美國官員表示,迄今為止中國不愿舉行會談討論其決定著手為彈道導彈裝配多彈頭一事。
“美國希望與中方探討關于核現代化和彈道導彈防御的各種問題。”中國軍事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桑德斯說。該中心是由五角大樓出資的學術機構,成員當中有很多人是美軍下一批高級指揮官。
桑德斯說,“中方不愿在官方渠道進行這種討論,”不過,包括他在內的一些專家就彈頭問題與中國同行有過非正式談話。
五角大樓在每年向國會遞交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闡述了北京的最新核研發項目,它所披露的事態動向給奧巴馬政府帶來難題。奧巴馬政府從未公開談論過中國的這些核進展。
直接針對美軍優勢
文章認為,奧巴馬總統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在太平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不過,美國官方的政策說明聲稱那些攔截導彈要對付的是朝鮮,不是中國。同時,奧巴馬正設法表明他在抵制中國恫嚇其鄰國(包括華盛頓的一些最親密盟友)并把美國阻擋在西太平洋以外。
五角大樓已經有人在鼓動加快導彈防御工作,并派軍艦前往有爭議島嶼附近的公海,以宣示美國將堅持主張航行自由,包括在中國聲稱是其專屬區的水域。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信息項目主任漢斯·克里斯滕森表示,中國的彈頭裝配新動向是“核約束的倒霉日子”。
“中國的弱小力量慢慢變大了一些,”他說,“它的有限能力慢慢變強了一些。”
在美國官員的眼里,中國此舉與國家戰略迅速演變是一致的。近來曝光的圖片清晰顯示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行動,白宮的政策制訂者和軍事規劃人員認為這充分說明了中國決心把潛在競爭對手趕到太平洋中部去的速度與強度。
為此中國建造航母和潛艇,打造一支能在爆發區域危機時對美國構成可靠挑戰的整體力量。中國有些軍事現代化項目直接針對美國的技術優勢。中國謀求掌握技術阻撓美國的偵察和通信衛星,它對網絡技術的大力投資(以及對美國計算機網絡的調查和攻擊)在美國官員看來,既是為了竊取知識產權也是為應對未來沖突做準備。
核力量的升級與這個戰略是一致的。
突破美國導彈防御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阿什利·特利斯曾是喬治·W·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部門高級官員,他說:“這顯然是為與美國展開長期競爭做準備的一部分,中國向來很忌憚美國的核優勢。”
美國的核力量目前在數量上是中國的8倍。特利斯說,進行升級的核導彈型號選擇值得關注,因為中國選擇了“為數不多確定無疑能抵達美國的導彈之一”。
美國在冷戰初期首開一彈多頭之先河,這比單純增加軍備更具有威脅性。理論上,一枚導彈釋放的多枚彈頭可以調整其飛行路線,從而各自飛向不同目標。
這一技術進步的專業名稱(多彈頭分導載具(MIRV))成為冷戰最可怕的特色之一。它象征了過度殺傷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殺戮之恐怖。每一個分導載具都是一枚微型氫彈,從定義上講,其破壞力是夷平了廣島的那種原子彈的好幾倍。
中國曾遠遠地觀望這一切。它小心翼翼地略微改進了其彈頭和導彈力量,但決定把領導層認為的“能以最少數量已部署彈頭威懾住外國侵略的力量”投入戰場。
1999年,克林頓執政期間,國會里的共和黨人指摘中國間諜竊取了氫彈小型化機密。但情報機構指出了北京方面的克制。
當時中情局的報告稱,“20年來,中國一直有技術能力研發多彈頭導彈”,如果有意愿,它可以“在短短幾年內”升級其MIRV導彈力量。
如今,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發展一彈多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華盛頓反導工作的回應。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的克里斯滕森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確保能夠突破彈道導彈防御。”
中國罕見公布使用核武三大原則:白宮乖乖妥協北京即將公布核武器使用三原則!白宮心驚
中國媒體透露美國軍方高層人士最近在不同場合多次詢問中國軍隊高官,如果中國的核武器基地或其他核設施受到美國精確制導常規武器的打擊,中國是否會用核武器進行反擊。
由于中國在擁有核武器的第一時間就公布了“中國永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在后來的幾十年里,中國多次聲明嚴格遵守并且切實履行了有關核武器使用的原則。
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上中國核武器使用原則在今天嚴重阻礙和限制了我們利用核武器保衛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的神圣使命。
根據我黨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的對我國核武器的使用原則做出必要的完善和補充,以適應現階段我國安全形勢的需要,以保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絕對安全。
因此,中國應該在不改變“中國永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原則”的基礎上,制定關于核武器使用的修正案,也就是“中國核武器使用三原則”并且向世界公布。
什么是“中國核武器使用三原則”呢?簡單說就是中國在不改變“中國永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原則”的基礎上,提出在三種特殊的情況下中國可以使用核武器反擊敵人的進攻,而不必受到“不首先使用和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原則”的限制。
中國地下核工程
這三種特殊情況分別是。第一,在中國核武器或核設施遭受敵人各種常規武器襲擊的情況下。第二,在中國航空母艦、戰略導彈核潛艇遭受敵人核武器或常規武器襲擊的情況下。第三,在中國本土重要設施、水利工程或居民聚居地遭受敵人襲擊的情況下。
中國戰略核武器可攻擊美國
如果外國軍隊或武裝分子對上述中國的上述目標發動襲擊,無論使用核武器還是常規武器發襲擊,無論這些襲擊行動是否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嚴重后果。中國政府都有權利依據上述三原則,對發動襲擊的國家、軍隊或武裝分子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打擊,而不必受到上述國家是否為有核國家、是否首先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限制。
中國此舉并不意味著放棄了原先對國際社會鄭重承諾的,“中國永遠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原則”,而是在這個承諾的基礎上完善了其代表的基本內容。也有效的應對了美國企圖對中國發動先發制人式的常規武器襲擊的企圖和沖動。
我們必須正告美國的某些狂熱好戰分子,不要以為自己擁有一些高科技常規打擊手段就忘乎所以。不要天真地認為可以發動所謂常規武器襲擊來摧毀中國的核反擊能力,而中國還會堅持所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任由美國摧毀中國的核武庫而無動于衷。
上述想法是愚蠢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美國真的這么做,只能將美國人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入徹底毀滅的危險境地,美國的某些人必須對此事后果的嚴重性和危險性有特別清醒的認識。
核武器危害異常嚴重
另外,針對某些國家頻繁叫囂武裝襲擊中國的航空母艦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的企圖。中國政府必須正告這些國家,航空母艦和戰略導彈核潛艇是中國主權和領土的重要象征,對中國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某些國家、軍隊或武裝分子敢于襲擊上述目標,就是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嚴重侵犯,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嚴重戰爭行為。
中國政府有權對武裝襲擊上述目標的國家、軍隊或武裝分子首先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而不必受到上述國家是否為有核國家、是否首先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限制。
美國核武器美國是唯一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
航空母艦和戰略導彈核潛艇是中國國家的象征、是最重要的戰略資產,任何對上述目標的武裝襲擊都會受到中國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所有武器的反擊。中國正告有關國家不要心存僥幸、鋌而走險,中國人民說話是算數的、勿謂言之不預。
中國政府正告某些國家,任何針對類似三峽水利工程、中國重要的公路、鐵路、民生設施、居民聚居地的武裝襲擊,不論是使用核武器還是常規武器,都必然遭受中國核武器的全力反擊。
任何國家都不能威脅到中國人民的生存權,一旦發生針對上述目標的武裝襲擊,比然會受到中國核武器的全力反擊。在民族生存的問題上,沒有任何條件可講、中國必然會做出毫不留情的反擊。
現在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現在沒有任何退路,只能克服一切干擾迎難而上,才能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夢想。中國人民是善良而寬厚的,但是并不代表中國軟弱可欺,要知道惟有霹靂手段才顯菩薩心腸。
評論列表